2014 中國貴州省福泉市崩塌(8月)

瀏覽次數icon 瀏覽次數

2368

中國貴州省黔南州福泉市道坪鎮英坪村小壩組於 8月27日20時30分發生崩塌災害,據中國國土資源部說明,初估福泉市總崩塌量約有141萬方。因連續降雨,小壩組村旁50公尺深的露天廢棄礦坑積滿水,大量崩塌土體下滑造成湧浪,衝擊山坡另一側新灣組,造成 18 人死亡。

一、地理環境

貴州省面積 17.6 萬平方公里,省內山高、坡度陡、降雨頻繁,同時地質環境脆弱,地質災害頻繁,為中國地質災害高發生機率地區。貴州省境內礦場豐富,為礦產資源大省。貴州省因為礦山高度開採,引發崩塌、土石流多處,造成地質災害的隱患約有2,000 處,將近 8 萬人受到衝擊 ( 郭強,2007)。根據「黔南州 2006 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2006)」指出,福泉市英坪村攔馬坳組、新灣組、小壩組、後寨組、團坡組福泉磷礦大坡槽礦可能發生滑坡、地面塌陷。另外該方案同時強調了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礦山的地質災害隱患礦區,其中福泉市高坪鎮英坪磷礦區也包括在其中,顯示英坪村受到礦區開採,邊坡處於不穩定狀況,因此,小壩組的崩塌確實與採礦行為有高相關性。

福泉市崩塌所影響之小壩組與新灣組,被多處採礦點與礦坑包圍,小壩組南方為亞洲最大露天磷礦山,每年年產將近 250,000 萬噸優質磷礦石,如圖1所示,房舍座落於溝谷之間,沿路則有超過兩個 50 公尺深巨大露天礦坑。根據大陸國土資源部丘陵山地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指出,「福泉市崩塌因當地磷礦富集,開採歷史久遠,形成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圖1、災害發生區與鄰近礦場位置分布圖

二、災害概述

中國貴州省黔南州福泉市道坪鎮英坪村小壩組於2014年8月27日20 時30 分發生崩塌災害,根據中國國土資源部說明,福泉市崩塌滑動體長約160公尺、前緣寬約140公尺、前後緣高差 219 公尺,初步估算滑動體滑出土方約85 萬方,滑動體坡面上殘留56 萬方,總量體估計約有 141 萬方。推測位置圖如圖2所示。福泉市崩塌災害發生歷程經由彙整,如下時序說明:

  • 8月23日早晨,現地地質災害監測員 ( 當地居民 ) 發現原山頂裂縫增大3.8公尺,通報貴州省地質環境監測院。
  • 8月27日11 時專家現場量測,滑坡裂縫由3.8公尺擴大至6.2公尺,原本山上零星裂縫已連線貫通。
  • 8月27日16 時經由專家確認有立即性危險,通知邊坡下方小壩組38戶157民眾撤往安全地區,當時並無緊急安置方案。
  • 8月27日18 時福泉市與道坪鎮同時向小壩組發布緊急避險通知。小壩組組長勸說居民撤離與自行安置。
  • 8月27日20 時崩塌發生前,因部分民眾不願撤離,組長預計再發布警報時,崩塌發生掩埋小壩組,連同村長共5人死亡。
  • 另外,因連續降雨,小壩組村旁50 公尺深的露天廢棄礦坑積滿水,大量崩塌土體下滑造成湧浪,衝擊山坡另一側新灣組,造成18人死亡。

圖2、福泉市崩塌地理位置圖(資料來源 : 大陸測繪地理信息局)

福泉市崩塌範圍影響小壩組與新灣組,共計176 戶 294 名居民受到影響, 23人死亡與 22 人受傷。崩塌發生後,中國國土資源部啟動「地災三級應急響應與災害三級應急響應」。重建安置採用「一人統包」策略,每戶皆有專人協助聯繫、民生補助、以及補救等各種申請,共計 54 戶搬進自有住宅,7 戶投靠親友,108戶自行租房,7 戶須統一安置。其中受災戶每戶月領 600 元人民幣租住房屋補救費,每人每天可領 15 元基本生活補助費。

三、天氣概況

貴州省福泉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華中濕潤區,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均溫 14°C 左右,年均降水量1,033-1,220 毫米。2014年位於福泉市內英坪村入夏後,當地降雨十分頻繁,7月以後平均降雨比去年同期增加117%。根據大陸貴州省氣象局 2014年氣象預測類比分析認為,貴州將因降雨使地質災害發生機會增加,突發性地質災害比例也將會提高,因此要求各地方相關部門,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和氣象預警預報工作,依據地質災害隱患點危害等級與數量增減等動態調整,同時對群測群防網路監測點也需適時調整。

根據貴陽市雨量站資料顯示,如圖3所示,7月與8月確實有幾度明顯降雨,7月16日日降雨量達200 毫米。另外,根據貴州省地質環境信息網之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預報圖4顯示,災害發生當天並無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但在災害發生前幾天,英坪村地質災害風險等級為「有一定風險」與「風險較高」。上述貴陽市降雨組體圖與地質災害風險圖資訊可證實居民所敘述,鄰近小壩組之廢棄礦坑確實乃因連續降雨蓄滿雨水,因而間接造成新灣組受湧浪衝擊。

圖3、貴陽市雨量站 2014/07/06 ~ 2014/8/31 日降雨分布圖(資料來源 : Weather online)

圖4、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預報圖(a)8/17 20:00~8/18 20:00、(b)8/23 20:00~8/24 20:00、(c)8/26 20:00~8/27 20:00(資料來源 : 貴州省地質環境信息網)

四、致災原因

1. 小壩組

根據蒐集資料之災害發生時序推測,小壩組致災原因為上方邊坡滑動直接土石掩埋造成。2012 年 6 月當地居民發現坡面上出現 0.8 公尺寬度裂縫,經由政府與地質專家確認小壩組為地質災害隱患區,並劃定小壩組民 38 戶進行搬遷。然而,災害發生前仍無法成功遷移。

2014 年 8 月 27 日崩塌發生當天,坡面上裂縫寬度增加,從發現 3.8 公尺到擴大至 6.2 公尺,原本零星的裂縫也貫穿。由這些徵兆顯示該滑動體開始由慢速轉為快速滑動,小規模崩塌轉變為整體滑動。冠部張力裂縫持續發展並後退至稜線,坡面仍有大量土方,該邊坡仍處於不穩定狀態。

2. 新灣組

新灣組致災原因,則並非因崩塌掩埋所造成,而是因崩落土體快速滑入積有5 萬方水體之礦坑,形成湧浪沖擊而造成。積水礦坑為 4 年前停止開採之廢棄礦區,礦坑蓄滿水如同湖泊一般,圖5為 USGS 7 月 30 日之遙測影像 ,鄰近小壩組之礦坑積水明顯可見,推測新灣組災情確實因崩塌造成湧浪之衍生性災害,災害發生後崩塌土體含水量高,且原礦坑變為泥水塘。

另外,福泉市崩塌影響範圍內之保全對象,僅為小壩組而不包括新灣組,當時撤撤離命令僅對小壩組發布,新灣組居民並未撤離,因而造成死傷人數較小壩組高之原因。新灣組受災情形與 1963 年義大利 Vajont 水庫事件相似,因崩塌大量土石快速衝入水庫,形成湧浪越過壩體衝擊水壩下方 Erto、Casso、以及Longarone 村,造成2千多人喪命。

圖5、由遙測影看出小壩組臨近礦坑積水情形(資料來源 : USGS)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