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中國雲南省魯甸縣昭通地震(8月)

瀏覽次數icon 瀏覽次數

2171

中國雲南省魯甸縣於當地時間8月3日下午4:30發生重大地震,中國地震台網測得地震規模 6.5,震源深度 10公里。根據雲南省民政廳資料,地震造成 617人死亡、3,143人受傷,近23萬人緊急安置,近8萬間房屋全倒,12萬間房屋嚴重損壞。

一、地震概要

中國雲南省魯甸縣於當地時間2014年8月3日下午4:30 發生重大地震,美國地質調查所 (United State Geological Survey, USGS) 測得地震規模6.1,中國地震台網測得地震規模 6.5(圖1)。根據 USGS 資料,震央位於雲南省昭通市西南西方29公里,也就是北緯27.245 度、東經103.427 度,震源深度10公里。最大地表加速度達 948.5gal,對應我國為7級震度(主要在鄰近震央區域,如龍頭山鎮)。

圖1、本次地震震度分布圖(資料來源 : 中國地震局)

本次地震震央位於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處,印度板塊以每年51毫米左右之速率向西北方向與歐亞板塊擠壓碰撞。根據USGS 之震源機制解,本次地震為淺層的走向—滑移斷層錯動所產生。

二、地震災情概述及主要影響

根據雲南省民政廳資料,本次地震造成617人死亡3,143人受傷,近23萬人緊急安置,近8萬間房屋全倒,12萬間房屋嚴重損壞。此外,地震引發山崩,導致多處道路中斷,並形成堰塞湖,當地政府已安全疏散堰塞湖上下游受影響群眾4,200多人,並在現場進行監測,及全力搶修通往堰塞湖的道路。

本次地震造成之主要問題包括 : 大量建物毀損、坡地崩塌、主要聯外道路及維生設施中斷等。

1. 山體崩塌地質災害

震區地處滇東北高原烏蒙山區,自然環境惡劣,地質構造複雜,最高海拔2,780公尺,最低520公尺,高差2,260公尺。震後震區落石、崩塌和滑坡現象普遍。落石和崩塌造成大量人員傷亡、房屋和道路等基礎設施破壞。另因5~9月為雲南省雨季,其中又以7、8月為降雨中時期。震後已有多日間接性降雨,增加坡地及土石流災害之發生 (圖2)。

圖2、牛欄江(下大坪子段)沿岸多處坡地崩塌(資料來源 : 中國測繪局)

2. 房屋抗震性能弱,造成大量房屋毀損

位於重災區附近之魯甸縣、巧家縣等區域,建物形態為磚木結構、土木結構、石木結構房屋等未經耐震設計者約占70%,完全毁損比例約30~50%。加強磚造結構、框架結構房屋約占30%,毁壞與嚴重破壞比例約10%。

3. 堰塞湖之威脅

本次地震於紅石岩形成堰塞湖,已淹沒田地1,270 畝,造成350間房屋倒塌,且當地連日降雨造成水位仍持續上升,除威脅人員安全外,並直接危及下游會澤縣之7座電廠以及641個通訊基地台 (圖3)。

圖3、紅石岩堰塞湖空拍照(資料來源 : 雲南省地震局)

三、震災面臨問題與因應措施

1. 通訊中斷,嚴重影響救援作業

魯甸縣已有61個基地台失效(占該縣總數近20%(圖4),其中54個因停電所致,7個因設施毀損所致),且因震區持續停電,以及道路不通致使油料無法送達,備用電源難以持續等因素,通信設施因停電而失效之趨勢仍可能擴大。而隨增員之救援人員進入災區,通訊需求更將增加。目前因應方式係以整合雲南省通信業之資源(維修人員、應急通信車、發電機及其它應急通信設備、衛星電話等),於重災區外圍之魯甸縣、巧家縣兩處設置功率較強、可涵蓋重災區之「超級基地台」之方式,緊急建立災區通訊能力。

圖4、雲南省魯甸縣地震造成之問題綜整

2. 山區道路影響搜救

災區道路受(1)坡地崩塌,阻斷道路;(2)餘震造成坡面之鬆落土石持續崩落,阻斷道路;(3)震後遇降雨,造成土石流,泥漿佔據車道等多重因素而多處阻斷,造成昭魯快捷通道雖經緊急搶修後已全線暢通,但直接進入重災區之昭巧線、沙樂線等公路仍處阻斷狀態,嚴重影響救援人員及重機具等資源調度與災民轉移之搶救作業效率。

雲南省交通運輸廳組織「地震道路搶險保通指揮部」協調各市、縣交通部門及民間單位進行搶通工作,並以組立鋼架橋方式,搶通跨越山谷、河川之重要道路,同時由巧家、魯甸兩方向往重災區進行搶修。

3. 災區仍可能面臨群震特性之威脅

依雲南省地震局研究,本地區之地震常具群震特性:(1)規模相近之地震連續發生,亦即可能面臨規模6左右地震之威脅;(2)雲南境內斷裂帶密集,亦可能引發鄰近斷裂帶之活動。為避免對救援人員、災民安置與已受損建物之安全,以及山區交通要道之暢通造成威脅,採取之因應方式為於震區內增設強震測站17處、微震測站2處、地震科學台陣42處,以及地震前兆監測站68處,加強對後續餘震之監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