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洪災(4月)

瀏覽次數icon 瀏覽次數

1571

2013年4月1日至3日,布宜諾斯艾利斯省連續多日受到暴雨侵襲,造成市內大淹水,至少86人死亡,總計超過35萬人受到淹水的直接影響,造成約2.6億阿根廷比索ARS(約9.8億新台幣)的損失。

一、地理環境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Buenos Aires, BA) 是南美洲阿根廷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位於阿根廷東部靠大西洋,拉普拉塔河(La Plata River) 南岸(圖 1),布宜諾斯艾利斯面積203 平方公里(臺北市270 平方公里),人口約300 萬(臺北市約270 萬),GDP 佔阿根廷全國的1/3。鄰近的拉普拉塔市(La Plata) 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省(Buenos Aires Province) 的省會,這二個城市是阿根廷的關鍵經濟命脈,同時也是本次洪災最嚴重的地區。

圖 1、布宜諾斯艾利斯市(BA) 及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的拉普拉塔市(La Plata) 的地理位置圖

二、災害概述

2013年4月1日至3日,布宜諾斯艾利斯省連續多日受到暴雨侵襲,這兩個城市經歷了超大暴雨,造成市內大淹水。地勢低漥的拉普拉塔市一些地區積水高達1.5 公尺,該次事件共有3千多位居民被迫撤離到收容場所,其中至少86人死亡,大部分死亡人數是發生在拉普拉塔市(至少78人死亡),總計超過35萬人受到淹水的直接影響,經濟方面造成約2.6億阿根廷比索ARS(約9.8億新台幣)的損失。

三、氣象水文分析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雨季,集中在每年的10月到隔年4月,平均雨量大約100~150毫米。本場事件的降雨並非當地典型的熱帶風暴或颶風造成,而是因為大氣中有流動緩慢的冷空氣層遇到下層的熱空氣團,導致水氣上升,形成雷雲層帶來暴雨。由於是移動緩慢的雷雲層,當停留較久的時間就釋放出大量的降雨。

4月1日晚上開始,阿根廷的東北部(布宜諾斯艾利斯省)遭受到劇烈暴風雨的侵襲,圖 2 顯示1日至2日的最大降雨區域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2日至3日的最大降雨區域南移到拉普拉塔市。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的24小時累積降雨量最高達185毫米(發生在1日),而拉普拉塔市的24小時降雨量最高達181毫米(發生在2日),兩者皆為該地區測站歷史排名第一名(該地區的4月平均累積降雨約為84~97毫米)。如以時雨量來看,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的1小時降雨量達53.9毫米(歷史排名第6名),2小時累積降雨達102.9毫米(歷史排名第2名)。該次事件影屬短延時強降雨造成的災害。

圖 2、4月1日9時~4月2日9時降雨分布圖(左圖)及4月2日9時~4月3日9時降雨分布圖(右圖)(資料來源:Centro de Investigaciones del Mary la Atmosfera)

四、災因探討

(1)易淹水環境遭遇極端強降雨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和拉普拉塔市位於靠近流入大西洋的拉普拉塔河口灣,本區塊是流域下游的沖積平原,地勢低窪且地下水水位高,是易淹水地區,如圖 3 所示。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也造成了該地區的雨量每年平均增加2.28毫米,水位每年平均升高1.7毫米。

此外,本場事件為短延時強降雨,破紀錄的豪雨引發水災。布宜諾斯艾利斯市4月1日最高日雨量185毫米,破了24年前的舊紀錄(1989年4月8日142毫米),而拉普拉塔市4月2日最高日雨量181毫米,也破了33年前的舊紀錄(1980年5月14日155毫米)。

圖 3、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的淹水潛勢圖(資料來源:Confederacion Argentina de la Mediana Empresa)

(2)防洪能力不足及預警疏散不佳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是高度都市化的大都會地區,人口多於臺北市,土地面積小於臺北市,人口密度比臺北市高,若再考慮鄰近的大都會地區人口高達1,300萬人,皆高於大臺北地區,相較起來比臺北更為擁擠。逕流係數大、集流時間短,但目前的防洪系統比較老舊,無法抵抗極端降雨情境。加上都會區的垃圾雜物,平時如未注意清除,很容易就造成防洪系統阻塞、排洪能力降低。此外,當地新聞報導指出,本場水災事件中另有發生抽水機失效的問題,導致水患更為嚴重。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目前的排洪能力僅可以抵抗10年重現期的洪水,本次降雨都已經超過排洪標準。又加上缺乏有效的預警系統和疏散措施,本場水災事件也因為政府訊息未能有效傳遞給居民,導致嚴重的傷亡事件。

五、水災衝擊與復原

災害最嚴重時,拉普拉塔市全市有一半淹水將近一層樓高,淹沒約8萬戶,政府部門撤離了3000 多人到33個收容所。淹水也造成斷水、斷電情況,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有2家醫院因斷電無法運作,當地慈善機構另外設立了4個移動式醫療站。根據官方統計,此次水災造成拉普拉塔市至少78人死亡,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至少8人死亡,以上尚未包括災時觸電死亡超過200人。總計這兩個城市超過35萬人直接受到淹水的影響,超過100萬人受到斷水斷電的間接影響。阿根廷最大國營石油公司YPF 在拉普拉塔市的煉油廠,淹水斷電引致火災造成減產。道路、鐵路等交通中斷,經濟作物運輸(主要為大豆和玉米)因此發生延遲情況。根據官方統計,此次水災造成阿根廷經濟損失達2.6億阿根廷比索(約新台幣9.8億元),災後政府部門宣布了一連串的措施,除了投入經費整體治水之外,並安排住在高淹水潛勢地區內的居民搬遷,而拉普拉塔河流域的所有溪流將進行垃圾雜物清理,此外符合標準的受災居民可以獲得政府部門給予相關津貼補助。

六、災害特性與借鏡

(1)面對處理極端事件與複合大規模災害

當災害規模遠超過災害防護能量時,要如何處理緊急應變與進行救援,已成為大都會防救災管理重點,阿根廷水災事件中,災害規模就是超過過去經驗與防洪能力的模式,故調整防救災對策時應納入氣候變遷考量,除了緊急應變之需求外(如避難路線、收容場所),更須進行長期減災規劃。

(2)改善與管理防洪系統

都市的快速發展與現代化,現有防洪系統在設計當時不可能考慮到極端事件這類型的洪災狀況,造成無法完全抵擋極端事件的洪水侵襲。應全面檢討評估防洪系統及公共設施的脆弱度,儘速提出改善調適對策,以因應可能遭遇極端事件的災害衝擊。

(3)提升關鍵設施抗災能力

都會區人口稠密,關鍵設施(包括電力設施、供水系統、交通運輸、通訊設備、醫療院所等)益形重要,其運作提供的服務功能,可滿足都會居民生 需求與安全需求。但當淹水發生時,關鍵設施受災失效,可能形成骨牌效應擴大災情,嚴重衝擊社會並影響政府運作,所以應加強改善都會區關鍵設施的安全防護,優先確定其在災害發生時能持續營運提供服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