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泰國洪災衝擊之探討(9-10月) (1)

瀏覽次數icon 瀏覽次數

786

2011年泰國洪災事件(9-10月),特別引起國際關注,主要是因為洪水衝擊曼谷北方工業區,造成美國、日本等國際大廠的汽車零件、資訊產品產能受到影響;同時洪災威脅了首都曼谷,國際旅客對於當地觀光旅遊卻步,加上本次淹水區域屬全球稻米重要產地(有國際糧倉之稱),截至目前本次洪災已造成500人以上死亡(11/10),3百多萬人受到影響,經濟損失恐達4000億銖(泰國世界日報,11/5)。(本文定稿為2011年11月10日)

一、 前言

本次泰國洪災事件(9-10),特別引起國際關注,主要是因為洪水衝擊曼谷北方工業區,造成美國、日本等國際大廠的汽車零件、資訊產品產能受到影響;同時洪災威脅了首都曼谷,國際旅客對於當地觀光旅遊卻步,加上本次淹水區域屬全球稻米重要產地(有國際糧倉之稱),截至目前本次洪災已造成500人以上死亡(11/10)3百多萬人受到影響,經濟損失恐達4000億銖(泰國世界日報,11/5)。因此,國際媒體大幅報導洪水災害畫面與災因探討。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以下簡稱災防科技中心)為使災害防救領域人員對於本次泰國洪災能有更全面性的看法,特別撰文從泰國地理、社會經濟環境,近年淹水情況談起,說明過去泰國受洪災衝擊的過程;並以本次洪災事件的氣象降雨歷程、水庫操作等探討災害形成原因,佐以洪災對工業生產、稻米產量、觀光造成衝擊分析,最後介紹泰國政府因應對策、災害預警作業與洪災後續影響。希冀災害防救領域人員對於泰國洪災的衝擊能反思相關因應對策,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並進一步檢視台灣災害防救對策。

二、 泰國、曼谷概述

泰國位於東南亞,東臨寮國和柬埔寨,南面是暹羅灣和馬來西亞,西接緬甸,泰國國土面積51萬4千平方公里,境內地理特性北邊、西邊為喜馬拉雅山脈的延伸屬於高山地區,位於清邁府的因他暖山(海拔2,576公尺)是泰國的最高峰。東北部是呵叻高原(Khorat Basin),平均海拔200m,雨季非常泥濘,不宜耕作。中部是昭披耶河(即湄南河)平原,沿岸土地豐饒,是泰國主要農產地,曼谷位於湄南河出海口附近,以南為暹羅灣紅樹林地域,漲潮時沒入水中,退潮後成為紅樹林沼澤地(圖 1)。

泰國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平均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7月至9月受西南季候風影響,是主要雨季。湄南河(昭披耶河),是東南亞最大河流之一,全長1,352公里,流域面積16萬平方公里,約占泰國國土面積1/3,湄南河流域,除北部高山地區之外,平均海拔不到25公尺,最南端的曼谷周圍海拔高度不到2公尺,地勢低平。

泰國人口多達6,700萬人,世界排名第19名,人均GDP約4700美元,人類發展指標(HDI),全球排名92,近年經濟成長快速為東協創始會員國,許多國際大廠紛紛於泰國設廠。

人口 6,700萬 (世界第19名) 面積 514,000km2 (台灣的14.2倍) 人均GDP 4,716美元(2010年) 人類發展指標 92/169 (台灣:18/169) 湄南河發源於泰北,流經曼谷,入暹羅灣 河長 全長1,352公里 流域面積 160,000 km? 約佔國土面積1/3 平均流量 883 m?/s (約為淡水河的4.9倍)

圖 1、泰國地理特性與基本資料

曼谷(Bangkok),位於湄南河口,是泰國的經濟中心 (佔全泰國經濟總量的44% )。曼谷的平均海拔2米左右,這使得曼谷經常在雨季面臨洪水的困擾(表 1)。大雨過後,曼谷的街道經常會出現積水。曼谷面積1,568平方公里,人口超過800萬,曼谷人均GDP約13,000美元,因此泰國曼谷與鄉村,城鄉發展差距大。

表 1、曼谷都市區氣候資料

三、近年泰國洪災事件

湄南河流域每年降雨量超過1,400公厘,且因為地勢低平,過去幾十年來都定期氾濫土地肥沃,依據泰國洪水監測系統紀錄顯示,從2005年迄今,近幾年湄南河流域每年都有洪水淹水紀錄,淹水主要位置在湄南河流域及東北高原部分,值得釐清的是湄南河流域的水會匯集到曼谷附近出海,東北部的淹水屬於高原地區淹水,依據河系方向,是往東邊,而非往西南邊進入曼谷地區,因此東北地區淹水狀況與湄南河淹水屬於不同系統的問題。圖 2顯示,其中2006年、2010年尤為嚴重,且逼近曼谷,所幸未危及曼谷府,因此也就比較少引起國際媒體關注,從資料上顯示,這些地區受到淹水災害幾乎是一個常態。

圖 2、2005年~2010年泰國歷史淹水地圖

四、 淹水現況

透過NASA Terra 衛星影像,可以看到目前最新的淹水範圍,如圖 3所示,這些影像結合可見光與紅外線可以更有效的判斷淹水範圍與陸地的差別,圖中深藍色表示是水、綠色是植被、土黃色是都市地區、灰白色的部分是雲。

圖 3 中左上方衛星影像是2011年11月8最新衛星影像,可以看出比左下角的衛星影像(10月25)淹水範圍更大(紅色圈圈、藍色圈圈),也比右下角的衛星影像(10月19日)有更大的淹水範圍,從連續幾張衛星影像可以看出遭洪水淹沒面積持續進逼曼谷市中心。最新的衛星影像顯示曼谷府北部的廊曼機場已經淹水(如圖 5所示),廊曼機場原本是本次水災應變中心,也是臨時收容場所,10月底也被洪水淹沒50cm左右,所幸曼谷市中心仍尚未遭受洪水衝擊。從圖 3右上角衛星影像顯示(2008年11月13日),曼谷西北邊本來就是一處低漥地區,當時也是一片水鄉澤國。

本次事件自8月中旬一波豪雨、9月至今持續豪雨,造成50年來最嚴重的洪災,尤其是湄南河流域。其中泰國75府有58府及首都曼谷受到影響,淹沒土地約6萬km2(約1.7個台灣大小),佔泰國國土面積11.7%(截至10月底)。同時也造成超過500人的死亡(截至11月8日)。我國外交部並在10月9日對泰國旅遊發布黃色警示(表示:特別注意旅遊安全,檢討應否前往);10月12日發布橙色警示(表示:高度小心,避免非必要旅行);10月21日發布紅色警示(表示:不宜前往)。

據泰國公共災害救助廳10月21日上午資料,將素可泰府、披集府、彭世洛府、那空沙旺府、烏泰他尼府、猜納府、信武里府、紅統府、大城府、華武里府、北標府、素攀府、佛統府、巴吞他尼府、暖武里府、烏汶府、坤敬府、四色菊府、素輦府、北柳府、那空納育府、巴真府、程逸府、干蓬碧府、達府、瑪哈沙拉堪府、沙木薩空府及膠拉信府等28個府治均列為水患災區。(外交部)

圖 3、不同階段淹水衛星影像圖(影像來源:Earth Observatory)

圖 4、淹水範圍圖(11月3日)

圖 5、廊曼機場(Don Muang)衛星影像顯示機場已遭洪水淹沒(2011年10月31日,資料來源:Earth Observatory)

湄南河感潮段距河口57公里內,皆受到暹羅灣潮水的強烈影響,洪流也會因此排放入海不易造成水位上升。受到2011年10月15日滿月大潮及30日新月大潮影響(圖 6),流經曼谷市區的湄南河水位達到2.3公尺及2.53公尺的歷史新高紀錄(曼谷防洪堤高度2.5公尺),大潮導致了曼谷災情加劇。

圖 6、曼谷潮位變化

五、 氣象分析

降雨異常偏多是影響此次泰國淹水的原因之一,本章節將針對泰國地區七月至九月的降雨情形進行描述與分析。首先針對該期間之降雨歷程進行闡述,其次比較今年與去年九月同期之降雨差異,最後則是提出影響此次泰國淹水可能的氣象因素分析。

( 一 ) 降雨歷程

圖 7 為泰國七月底至十月初之降雨歷程概述,圖上之降雨空間分布圖為每十天與同期十天氣候平均降雨之比值,冷色系表示降雨較氣候值高,暖色系表示該區今年降雨低於氣候值。由圖可知,泰國八月份的降雨時間,主要發生在八月中旬,中部地區降雨較氣候值高出約一倍,八月上旬及下旬的雨勢則較為緩和,部分地區甚至呈現降雨低於氣候值的情形。九月部分則是一整個月均呈現降雨高於氣候值1~2倍的情形。另一方面,泰國於七月底及十月初則是受到颱風減弱所形成的熱帶低壓影響而有明顯降雨。從九月份與十月份的測站降雨時-空變化可知(圖 8),泰國北部、中部降雨主要發生於九月,曼谷地區,則是於十月期間出現較大雨勢。

圖 7、泰國2011年七月底至十月初降雨歷程概述

圖 8、泰國北部、中部、南部9-10月日與量圖


( 二 ) 2010年與2011年泰國九月降雨比較

圖 9為2010年與2011年國地區九月上旬、中旬以及下旬降雨空間分布比較圖。由圖可知,2010年九月份降雨主要集中於中旬期間,下旬甚至出現降雨低於氣候平均值的情形。反觀今年(2011年)九月,泰國境內,不論是上旬、中旬或是下旬,其降雨量均呈現高於氣候值一~二倍的情形。由此可知,2011年九月降雨明顯高於2010年同期雨量。

圖 9、2010年與2011年九月降雨比較圖。圖中色階代表十天降雨與同期氣候平均值之降雨比值。

( 三 ) 氣象災因分析

每年的七月至九月為泰國地區之雨季,從降雨歷程可知,今年與淹水相關之主要降雨時期為八月中旬與整個九月,其降雨量高出氣候值許多。泰國氣象單位亦指出,受到季風槽持續滯留於泰國北部以及旺盛西南風影響,帶來豐沛雨量。分析泰國九月份地面天氣圖發現,低壓帶持續出現於泰國上空,易有較強雨勢出現。綜合上述資料,可歸納出影響此次泰國淹水事件的可能氣象因素(如圖 10所示):
1. 氣候上,七月~九月為泰國之雨季,這段期間原本就容易下雨。

2. 根據泰國氣象局分析,今年九月南亞季風活動較正常年活躍,西南風較強且季風槽持續滯留於泰國上空,大氣環境有利於降雨。

3. 季風槽內易有低壓擾動的形成,從地面天氣圖亦發現低壓帶持續出現於泰國上空,加上周圍環境供應充足的水氣,使得今年泰國九月降雨異於常年。

4. 九月底十月初由海面(西北太平洋)移入泰國之熱帶氣旋,更加強了該月份的降雨強度。

圖 10、泰國淹水事件氣象災因示意圖。圖上位於泰國上空之藍色虛線為季風槽所在位置,紅色L代表低壓擾動,TD則代表由海上移入之熱帶氣旋

六、 水庫操作加重淹水情況

泰國的水庫是由皇家灌溉司(Royal Irrigation Department, RID)負責管轄,主要大型水庫有30座,位於湄南河流域者計有北部5座、中部3座,包括泰國第2大水庫普密蓬(Bhumibol Dam)-庫容134.62億立方公尺,以及泰國第4大水庫詩麗吉(Sirikit Dam)-庫容106.4億立方公尺(對照:台灣第1大水庫曾文-庫容4.91億立方公尺)。根據泰國皇家灌溉司的資料顯示,2011年進入8月之後,泰國各水庫蓄水量遠大於往年,蓄水量超過70%,進入10月之後更因接近滿庫狀態(蓄水量超過100%),如圖 11所示,被迫提高水庫放流量。在無法完全發揮蓄容功能且因滿庫持續洩宏放流的情況下,造成湄南河流域的淹水災情惡化,探究原因2010年同一時期九月的降水低於氣候平均值(如圖 9所示),水庫蓄水較少,因此在今年操作上特別提高蓄水水位。

圖 11、水庫水位變化(2010年V.S.2011年)

七、 災害衝擊與損失

( 一 ) 農業衝擊與損失

泰國稻米種植分為兩季,其中八成產量集中於六月至翌年一月的雨季(其中六至八月為種植期,十月至一月為收成期),而剩餘兩成產量則集中於一月至六月的乾季。因此,在十月份屬於稻米採收的季節裡,可以推估農民希望稻田是乾的,以便於採收,因此可能在前一個月九月便放乾水到田中的水,以等待收成,結果在九月遭遇連續降雨達過去氣候平均值的1-2倍,因此水稻田不需要水、紛紛放水,也加重下游灌溉渠道排洪的困難。

洪災至少摧毀了泰國稻田面積約1.70萬km2,相當於減少了700萬噸的稻米產量,如表 2所示。將造成泰國今年原先估計的稻米出口量銳減約40%,降至1,100萬噸的出口量。根據泰國稻米出口組織表示,泰國米價可能將從每噸630美元,漲至年底的每噸750美元/噸,預期漲幅約有19%。

表 2、農業損失

( 二 ) 工業區衝擊與損失

1. 工業區背景

泰國近年來是全球經濟中重要的一個新興體系,為發展經濟,2008年底提出了一項「願景2020」方案,希望吸引外商投資資本密集產業,並以「世界廚房」、「世界醫療中心」、「東方底特律」、「亞洲觀光資源」、「亞洲熱帶服飾流行中心」及「世界橡膠暨其相關產品製造中心」等六大中心做為泰國產業發展的指南。泰國具出口競爭力、高產值、並具發展潛力之產業為電子業、汽車及零配件業、食品業及紡織業等。泰國關鍵電子零組件仍仰賴進口之下,電子業發展限於組裝,並且以外資為主導

2009年外商在泰國的投資集中服務業、公共事業、電子電器產品生產、農產品生產、汽車及零部件製造業。據BOI的統計,最近3年(2007至2009年)外人在泰國投資金額加總計算,最大投資國為日本,其次依序為美國、新加坡、荷蘭、馬來西亞、中國、南韓、台灣。我國則排名第8位,申請核准投資金額為212.99億泰銖。

2. 工業區損失

本次泰國水災造成7個主要工業園區淹水,工廠停擺,並對電子、汽車零件產業的全球供應鏈造成衝擊,泰國政府估計工業損失超過30億美元。而根據駐泰代表處掌握狀況,大城省目前受災的台商包括光炬照明、鉅祥泰國實業、競億電子、奧黛麗、銘異科技、「Ichitan」飲料、輝帝公司、弘旭實業;位於Nava Nakorn的麟星實業、泰國太平洋電線電纜企業等。(中央社,2011/10/18)

受災的7個工業區包括Saha Rattana Nakorn(沙哈叻納空)工業園區,共有49間工廠,1萬4,000名勞工,損失額度估94億銖(約92億台幣);ROJNA(洛察納)工業區,共有198間工廠,9萬名勞工,損失價值約580億銖(568億台幣);Ban Wa (Hi-Tech)高科技工業園區,共有143間工廠,5萬1,000名勞工,損失數字估650億銖(636.5億台幣);Bang Pa-in(挽巴音)工業園區,共有90間工廠,6萬名勞工,損失估達600億銖(587.8億台幣);Factory land工業園區,共有94間工廠,約有7,000名勞工,損失數字估110億銖(107.7億台幣);Nava Nakorn(納哇那空)工業區,共有400間工廠,受影響勞工17萬名,損失高達1,000億銖(979億台幣);以及Bang Kadi(邦卡迪)工業園區,共有44間工廠,3萬名勞工,損失數字估220億銖(215億台幣)(泰國世界日報2011.10.24)。受災工業園區區位分布如圖 12所示。

泰國水災造成幾個主要工業區淹水,致使外商投資的工廠停工,尤其對電子、汽車零件的供應鏈,造成不小的衝擊。例如:泰國是全球第二大電腦硬碟驅動器出口商,該國洪災導致的個人電腦(PC)主要零組件短缺,造成全球硬碟價格上升。根據路透社報導(10/29):水災影響約9859座工廠、66萬個工作機會,泰國央行指出,今年經濟成長可能不到3%,低於先前預估的4.1%。

此外,由於許多跨國企業在泰國都有設廠,因此本次水災除了衝擊當地產業外,國際廠牌如威騰電子公司(Western Digital Corp)、日本索尼(Sony)、尼康(Nikon)及豐田汽車等等也都深受影響,而停工造成產量減少很可能帶來後續商品漲價及市場供不應求的壓力,對此許多外商公司在10月中紛紛對泰國政府提出抗議,他們對於泰國當局在評估洪水情勢及因應決策的應變不及感到不滿。
  

圖 12、泰國水災受災工業園區區位圖

( 三 ) 觀光旅遊的衝擊

根據泰國觀光局指出水災造成的觀光影響主要是在湄南河中下游一帶,特別是大城府、曼谷府、暖武里府、佛統府、素攀武里府,其中古蹟文物受到最大影響及損失的是大城府,因為他是泰國的歷史古都,城市中保留了許多珍貴的建築及廟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此將大城歷史遺跡公園列入世界珍貴遺產,具有非常豐富的泰國歷史傳統景觀,然而在這次水災中許多重要的古蹟都遭到侵襲,這將對於後續復原工作帶來重大的挑戰,所幸目前大城府一帶開始退水

整體來說,洪水影響了曼谷的重大會議、展覽貿易及周邊的觀光業,泰國旅遊局表示預估觀光業收入可能損失10~20億泰銖。此外有些受災的飯店表示,受到國內外媒體過度頻繁和誇大的洪水報導,可能使得國際間誤解泰國實際的狀況,而這個問題泰國旅遊局(Tourism Authority of Thailand )、旅遊和體育部(Ministry of Tourism and Sports)之間卻未有效整合並提供正確新聞資訊予以澄清,而遊客的退房造成業者不少的損失。

然而事實上,整體泰國旅遊業可能並未受到全面性的影響,除了上述泰國中部府城被影響外,其他北方清邁、南方島嶼濱海區等都是泰國官方宣稱不受洪水影響並推薦的旅遊景點。泰國政府在發布10/25~10/31為水災假後,可能因應遊客及避難民眾需求,南部芭達雅等島嶼濱海觀光渡假村、飯店都出現客滿的狀況。從統計資料顯示,造訪泰國的旅遊人數依舊表現亮眼,與去年相較毫不遜色,根據泰國觀光局統計國際遊客人數,2010年9月共有78萬旅客,2011年9月共有103萬旅客,人數成長達三成,顯示9月份並未因洪災衝擊而減少旅客。2011年10月1~11日間蘇旺那蓬機場的旅客人數為379,718人次,平均每日旅客人次為34,500;比去年同期增加23%。2011年10月1~5日普吉國際機場的旅客人數比去前同期平均增加了將近40%,國外遊客的出入境基本上未受太大影響。

泰國有三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包括:大城阿瑜陀耶(Ayutthaya)、素可泰(Sukhothai)歷史城鎮群、班清(Ban Chiang)考古地點。其中大城歷史遺跡公園(Ayutthaya )─(14-18世紀泰國的首都受多元文化影響,歷經33為王朝統治,創造精緻的建築及藝術品,1994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珍貴遺產),位於曼谷府北方,為主要受洪水影響文化遺產,目前不開放遊客進入(2011/10/28),其餘兩處並未受到本次洪災衝擊。

八、 政府因應對策

( 一 ) 泰國防救災體系架構與歷史

泰國早期的防救災體系,主要由1979年頒訂之「民防法(Civil Defense Act 1979)」框訂。此法主要著墨於災害發生時之減救災業務,並定義內政部長為國家民防委員會主席與國家民防指揮官,擔任協調不同政府部門單位於災後救災的重要角色(3rd AIPA, 2011)。1997年修訂的版本,清楚定義主要災害類型為「人為與天然災害」、「空襲與戰時災害」及「恐怖攻擊災害」。至此,泰國防救災開始有較清楚的架構(Thailand Country Report, 2006)。

2002年於內政部底下成立「災害預防與減災處(The Department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DDPM)」,專責災害管理與災時各部門總協調,此部門於2004年印度洋海嘯時發生極大的功能,其與國際支援團隊的無間合作,使泰國整個防救災體系因此由國家級提升為國際級。

其後,有鑑於災害之預防重於減救災,在國際友邦的協助下,逐漸加強風險管理與災害預防的概念,並於2007年11月19日新頒佈「災害預防與減災法2007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Act 2007, the 2007 DPM Act)」取代民防法,清楚界定災害防救之分工架構為:

1. 政策制訂主體由「國家災害預防與減災委員會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NCDPM)」決定,並由國家總理擔任主席。其組成包括34個成員,由各災害管理相關部會首長擔任。

2. 依法由內政部長擔任大型災害時的緊急應變處理指揮官。

3. 災害預防與減災處處長依法由國家災害預防與減災委員會(NCDPM)秘書長擔任。

4. 主導之事件指揮官應依2007年的災害預防與減災法委任;其原則為,小型及地方災害由地方政府主動主導(操作層級),並通報至省政府;鄰近地方政府應從旁協助、省級政府應支應地方政府需求,DDPM應支應並協調其他中央部會於救災之需要;大規模及地方操作層級無法控制之災害,應由省政府主動主導;惟災害擴及數省時,則提升至國家層級,啟動國家機制、由DDPM協調政府各部門協助救災;特殊災害則啟動特殊計畫機制,由專責機構掌控協調(3rd AIPA, 2011)。

( 二 ) 泰國災害預警及各項資訊系統

泰國水災早期預警系統主要在提供水患訊息頻道給相關當局與專家,以提高其在災期應變效能;這個系統同時也是一般民眾回報水災現況與飲用水需求的平台。其組成包括:感測網絡、傳送單位及資料庫(應用平台)(Sunkpho and Ootamakorn, 2011)。在其2010推動的五年國家型計畫中,即包括一災害預警計畫(Mr. Disaster Warning Project)。

曼谷市政府(Bangkok Metropolitan Administration, BMA)在排水及下水道處(Department of Drainage and Sewerage, DDS)之下,設置有洪水控制中心(Flood Control Center),即時監測雨量及水位,管理操作水門及抽水站,並與泰國氣象司(Thai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合作,提前6小時進行降雨預報及洪水預報,透過廣播、新聞、告示牌、網站等方式,將防洪資訊即時告知曼谷民眾

本次資料收集過程中發現,泰國擁有各項資訊系統(圖 13),包括:國家災害預警系統(National Disaster Warning Center)、泰國洪水監測系統(Thailand Flood Monitoring system)、曼谷水監測系統(Water Measurement System)、泰國洪災地圖(Thailand Flood Map)、公路通阻系統、Google Crisis Response系統等,其中Google Crisis Response 系統提供了各種圖層,包括:衛星影像、避難處所、嚴重影響區域、災害風險評估範圍圖等。

( 三 ) 曼谷防洪系統

曼谷在1983及1995年遭受兩次重大洪災損失後,陸續興建新的防洪系統,包括:湄南河兩岸77公里長的防洪堤、200個水門、158個抽水站、21個滯洪池(總容量1,200萬立方公尺)、7條大型下水道、及長達2,606公里的1,655條人工渠道(其中54條人工渠道寬度超過20公尺),在渠道系統末端的抽水站系統,排水能力目前可達每秒1,531立方公尺,如圖 14所示。這些防洪措施在過去10年間,有效地阻止湄南河洪水進入曼谷市區,保護精華地帶減少經濟損失。但在今年10月,因湄南河流量達到歷史新高,超過每秒3,500立方公尺,水位也超過2.1公尺,造成曼谷部分市區發生淹水情況。

圖 13、各項防救災資訊系統

圖 14、曼谷防洪系統

( 四 ) 應變作為與搶救災過程

當大規模災害發生之時,各國幾乎都是動員各項人力從事救災工作,從動員軍方協助趕建臨時工事,協助在重要地區、防汛缺口堆置沙包,動員警消協助受困老人脫困,利用大型車輛緊急撤離低窪地區,民眾捐贈物資及協助物資配送等等,如圖 15、圖 16所示。

當洪水逼進湄南河下游,將威脅到曼谷地區時,政府為了加速洪水注入海洋,決定犧牲東曼谷地區(10月20日),希望透過運河、渠道,讓洪水從曼谷北邊郊區流經東曼谷地區,如圖 17、圖 18所示。事實上該計畫僅是讓部分洪水通過曼谷地區,主要疏通部分還是透過曼谷府更外圍的地區,讓洪水直接進入暹羅灣。並在10月30日大潮來之前宣布,放5天洪水假,讓災區民眾能因應洪水來襲疏散避難。

泰國政府並宣布:每戶5000泰銖補償,發送救援物資、房屋修繕貸款。60多萬工人受到洪災影響,主要是因工廠淹沒關閉,因此透過社會保障辦事處將支付50%的工資,對暫時失業工人進行補償。並將側重於建立庇護所,並提供食物和職業培訓。

根據Nation報報導,泰國政府預計復原成本將需9000億泰銖(8823億台幣),包括1000億泰銖(980億台幣)工業區復原成本和8000億泰銖(7846億台幣)用於水資源管理系統檢修。(香港信報,2011/10/31)

泰國內閣成立委員會,負責重建工業區,將推出一系措施救災,包括加裝水泵抽走積水;減免關稅,方便廠商購置新機器,以及在工業區推行稅務優惠吸引外資。 (香港今日新聞,2011/11/1)

  

圖 15、泰國洪災應變作為


圖、16水災當地動員情形

圖 17、政府決定讓水通過東曼谷郊區示意圖

圖 18、曼谷週邊排洪示意圖

( 五 ) 醫療衛生

由於泰國淹水未退已持續一~兩個月,環境衛生受到嚴酷考驗,災民的身心健康儼然是下一個必須關注的重點。泰國衛生部長亦表示,全國有超過72萬人染上同水災相關的疾病,主要是患上腳癬、情緒緊張及抑鬱。(香港商業電台,2011/10/22)

泰國多省災情未退,當局擔心憂鬱症患者自殺的意圖可能會提高。曼谷郵報(Bangkok Post)報導指出,泰國心理衛生廳(Mental Health Department)擔憂水災對民眾產生精神壓力,加重已有心理健康問題個案的病情,使之自殺意圖上升。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0/22警告,受洪水困擾的人有受水傳播疾病及感染的風險。如:腹瀉、呼吸道疾病、結膜炎等,在收容所內的洪災災民之間傳播,他們也正面對因接觸污染水源而得的皮膚真菌感染和鉤端螺旋體病。(東方新聞網,2011/10/23)

泰國衛生部次長派吉表示,從目前的水災狀況看來,衛生部還沒有接到藥品和醫療用品缺少的資訊。因為泰國現在還有多處醫藥工廠並沒有被洪水淹沒,生產依然在保持正常。(泰國世界日報,2011/10/26)

圖 19、淹水過後,凌亂街道

九、 問題與討論

泰國地理環境、河川流域特性與台灣大不相同,因此泰國這次面臨的洪災成因與狀況也不易發生在台灣地區,不過仍可以從泰國洪災事件的衝擊與應變作為進行反思,以作為台灣防洪管理的借鏡。根據本文的探討,結論歸納出以下幾點進行討論:

1. 泰國湄南河流域、低窪地區,過去就是經常淹水的洪泛平原,洪水帶來肥沃土壤、加上湄南河提供灌溉所需的用水,因此湄南河流域即是傳統民眾聚落生活,從事農業生產的地區。

2. 本次洪災主因是氣象因素,連續長達一個多月的降雨(降雨主要集中9~10月),且雨量是過去氣候值的1~2倍,而且依據時序,9月降雨地區偏重在湄南河上游,10月降雨偏重在曼谷地區,因此從上游順流而下的水遇到下游降雨,加重排洪的困難。

3. 湄南河流經平原地區約達1000公里,沿途地勢平緩,水流時間長,因此可以想見,整場淹水事件影響時間長。

4. 水庫操作不當。依據去年度的操作經驗,今年提早蓄滿水位,並未配合氣象條件,做適當的調節,當9月降雨,上游所有水庫都已經達到100%的蓄水量,因此持續的降雨,水庫已經無法發揮調節功能,反而又洩洪,更加重下游排洪負擔。

5. 泰國政府有計畫的引導洪水遠離機場(新曼谷機場)、觀光景點以及商業區等地帶,有效減少市中心商業區的損失及觀光旅遊的衝擊;但是衍生的問題卻是已淹水地方,勢必延長淹水的時間。

6. 都市發展擴張,讓周邊的綠地快速消失,位於曼谷北方的工業區的開發、衛星城市,水泥化讓原本供行水、滯洪的天然圳渠埤塘遭到破壞,洪水四處流竄,導致更嚴重的災情。

7. 泰國雖然建有防洪系統,惟該系統以曼谷地區為主,因此上、中游地區民眾並沒有受到防洪系統的保護。

8. 曼谷位於湄南河河口,地勢又低窪,隨著人口遷入,城市大興土木,大量抽取市區的地下水,使得地層下陷。世銀指出,地層在1970年代末以每年10公分的速度下陷,雖然政府警覺到危機已限抽地下水,目前下陷速度仍在每年1至3公分,估計50年後,曼谷的多數地區將低於海平面,發生水災的可能性則是目前的4倍。

9. 為了維護曼谷市免於水患侵襲,而在週邊築起的臨時堰堤,成為受災民眾破壞的目標,成了泰國政府需面對的新社會問題。

經過災防科技中心綜合討論,提出以下值得反思的議題,包括:

1. 如何面對與處理大規模災害?當災害超過過去經驗時,該如何因應?最近幾次災害事件,包括:澳洲水災、日本地震與本次泰國洪災等,災害規模都是超過過去經驗與防災演練的模式。防救災單位都應盡快思考如何因應面對大規模災害的情境與對策。

2. 避免地層下陷,管制抽取地下水。曼谷位於河口低窪濱海地區,面對快速發展的都市,過度使用地下水,造成地成下陷。大台北地區,早期也有地層下陷問題,後來經地下水使用管制,成效良好,明顯減少地層下陷問題;但是台灣西南沿海地區仍有嚴重地層下陷問題,因應海平面上升對沿海低窪地區的衝擊,確實做好減緩地層下陷,有效管理地下水資源利用。

3. 都市化或高密度使用土地,防洪系統改善與防減災管理。面臨都市快速發展,在早期規劃的防洪措施,大多已無法滿足未來極端事件的衝擊,即使曼谷地區有完善的防洪系統,仍無法完全抵擋本次洪水侵襲。台灣的大都會地區,也需檢討現有防洪系統的脆弱度,提出改善調適對策,以因應極端氣候事件以常態化,可能遭遇的災害衝擊。

4. 開發區位適宜性評估。近年來泰國工業區的開發以曼谷北邊地區為主,鄰近曼谷主要原因,包括交通發達、人力資源豐富、進出口方便,但是除便利性外,未來都市發展與區位開發,必須同時評估環境脆弱性,減少災害衝擊。

5. 企業擬訂持續營運計畫。泰國工業區部分設置於洪水災害風險相對較高的地區,企業必須考量風險,擬定企業持續營運計畫(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 BCP),以加速恢復生產線順利運作,維持正常產能。

6. 水庫操作搭配氣候預測。台灣水庫兼具供水與調洪的功能,為了有效率的進行水庫營運操作,必須與氣象預測充分交流資訊,建立個別化的操作模式。

7. 保障勞工穩定收入。本次泰國洪災,透過社會保障辦事處,將支付50%的工資,對暫時失業工人進行補償,避免天然災害影響工作權益。台灣是個高災害風險地區,也有可能面對天災造成工廠非自願性停工情況,為保障勞工基本生活,建議考慮勞保給付範圍,擴大天然災害導致工廠必須停工的最低薪資保障,避免勞工生活立即陷入困境。

8. 暢通災情資訊傳遞管道。從收集資料中,泰國建立許多資訊系統,收集災情資訊,也提供災害相關資訊。但受災民眾可能面臨斷電、通訊中斷,無法透過網路傳遞與獲得資訊,必須規劃其他管道,讓民眾獲知最新的應變救災作業情況。

關鍵字

相關連結/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