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8日印尼蘇拉維西島規模7.5地震事件說明

瀏覽次數icon 瀏覽次數

4417

印尼蘇拉維西島(Sulawesi)北方於9月28日18時02分(台灣時間相同)發生規模7.5地震,震源深度為10公里,震央附近最大地表加速度超過540gal(相當於我國震度7級),震度分布如圖1所示。印尼氣象氣候暨地球物理局(Badan Meteorologi, Klimatologi, dan Geofisika, BMKG)於震後對蘇拉維西島中部、西部發布海嘯警報,但於34分鐘後即解除海嘯警報。依據印尼官方統計至10月3日為止,本次地震已造成1,374人死亡、近3,000棟房屋全毀。

一、地震基本資料及鄰近地區地質構造

印尼蘇拉維西島(Sulawesi)北方於9月28日18時02分(台灣時間相同)發生規模7.5地震,震源深度為10公里,震央附近最大地表加速度超過540gal(相當於我國震度7級),震度分布如圖1所示。印尼氣象氣候暨地球物理局(Badan Meteorologi, Klimatologi, dan Geofisika, BMKG)於震後對蘇拉維西島中部、西部發布海嘯警報,但於34分鐘後即解除海嘯警報。

圖1、印尼蘇拉維西島規模7.5地震之震度分布 (資料來源:美國地質調查所,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編修製圖)

本次震源鄰近地區板塊構造複雜,震源位於摩鹿加海板塊(Molucca Sea Plate)上方,為離散雙隱沒帶(Divergent Double Subduction )構造型態,由摩鹿加海板塊兩側分別向左隱沒至歐亞板塊以及向右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下方,故本區域地震多屬之水平走向滑移錯動機制,或以上盤陷落為主之正斷層機制(如圖2所示),本次地震之震源機制即為走向滑移錯動(南北向錯動),震央位於帕魯-可羅斷層(Palu-Koro Fault)上,水平最大滑移量達6至7公尺。

圖2、震源機制及鄰近地區板塊構造 (資料來源:Jay Patton,http://earthjay.com/,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彙整製圖)

二、災情彙整

根據印尼國家災害管理局(Badan Nasional Penanggulangan Bencana, BNPB)應變資訊及相關媒體報導,彙整災情說明如下:

1. 本次地震引發顯著海嘯,為造成嚴重人員傷亡之主因

目前主要災情以位於蘇拉維西島北部之帕魯市(Palu)為主,由於當地屬於峽灣地形,更加劇海嘯波高(平均1.5至3公尺、局部地區達6公尺),如圖3。帕魯市大量建物受地震作用而破壞,隨後亦遭海嘯沖毀,同時當天帕魯市於海邊舉辦節慶活動,大量居民與遊客因來不及逃生而造成嚴重傷亡。依據印尼官方統計至10月3日為止,本次地震已造成1,374人死亡、近3,000棟房屋全毀,如圖4所示。惟因震後道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嚴重受損,故仍有諸多重災區尚無法進入,如更靠近震央之棟加拉(Donggala)等城鎮,後續仍不排除災情持續擴大之可能。

  

圖3、海嘯襲擊帕魯市情形(照片來源:Twitter@ramadhaniep)

 

 

圖4、民宅及清真寺倒塌 (資料來源:法新社、路透社)

2. 強烈地動及地表變形造成交通、維生設施嚴重損毀

本次地震地表變形高達6至7公尺,重災區內之道路交通第一時間即因劇烈地表變形而無法通行,同時電力、自來水與通訊系統亦嚴重受損而中斷,甚至有橋梁因河道陷落而斷裂(如圖5、6),基礎設施之失效對救援行動造成嚴重影響,尤其位於帕魯市西北方的棟加拉縣(Donggala),由於通訊中斷而無法掌握災情,且受到交通阻斷影響,印尼官方仍未能有效投入救災人力與重機具等資源。

 

圖5、道路交通因劇烈地表變形而中斷(照片來源:法新社、路透社)

 

圖6、橋梁因河道陷落而結構斷裂、毀損(照片來源:法新社、路透社)

3. 大量傷患救治需求已超過當地緊急醫療系統之負荷

蘇拉維西島之地方醫院、診所因規模,短時間內大量傷患救治需求已超出其緊急醫療能量,且因震後仍發生頻繁餘震,病患被安置於戶外場地,當地高溫對病患處置亦造成不利影響(如圖7)。

 

圖7、病患移至醫院外空地(資料來源:法新社、路透社)

三、後續觀察重點及經驗學習

1. 海嘯警報研判及預警,與實際觀測有明顯落差

依據過往學理研究與實際災例,逆衝斷層之劇震為引發海嘯之主要作用機制(如2004年南亞大海嘯、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與海嘯等),然本次地震為走向滑移斷層錯動,原即於研判上較為困難,甚至有國際學者認為一般走向滑移斷層錯動不致引發如此巨大海嘯,推測可能與地震造成海床大規模地滑陷落有關,但仍有待相關資料進一步研判[1]

印尼氣象氣候與地球物理局雖於震後隨即發布海嘯警報,但因帕魯市沿岸無海嘯觀測浮標,故僅能根據200公里外僅數公分波高之觀測資料進行研判,於震後34分鐘解除海嘯警報;但實際海嘯除波高遠超過預判,而當地之峽灣地形因素更加劇第二波海嘯(並於警報解除時抵達岸邊),同時岸邊相關警報發布或傳遞設施亦於主震後即因受損或停電而無法發揮功能,前述因素均對民眾逃生造成不利影響,故而導致嚴重傷亡。

2. 重要設施復原及災情查報

受到交通及維生設施嚴重破壞之影響,部分偏遠地區尚未掌握災情,救災人力資源尚未運達,災區也因民生物資短缺而出現失序之情形。因此印尼政府如何儘速搶通前往災區之交通、恢復通訊及水電等維生設施、供應災區民生物資等,應為後續可持續觀察之重點。

3. 民眾海嘯防災意識持續提升

由本次大多數民眾未能有效避難之災例顯示海嘯預警技術仍有其極限,尤其當所處位置距離震央很近時,民眾更必須自發性立即採取有效的避難措施方能保護自身安全(如看見海水快速退去,即主動並立即往內陸、高地避難)。

關鍵字

相關連結/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