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緬甸孟邦(Mon State)崩塌災害記錄

瀏覽次數icon 瀏覽次數

1995

2019年8月6日起一波強季風的降雨,在緬甸南部造成多處洪災與坡地崩塌災情,其中又以8月9日當地時間早上8點,發生在孟邦榜鎮(Paung Township)Thaphyu Koneh村的崩塌災害,造成72人死亡,摧毀30棟建築物與5台車輛的災情最為嚴重,這一波季風雨截至8月11日共計影響緬甸八個省邦,約8萬人進行疏散撤離,並以孟邦和勃固省(Bago Region)受災最為嚴重。

一、緬甸地理及氣候介紹

緬甸位處中南半島西部,其地理位置如圖1(a)所示,國家面積約67萬6,000平方公里(約台灣面積18倍大)[1]。在行政區劃上,緬甸可分為七個省(Region)、七個邦(State)與一個奈比多聯邦特區 (Naypyitaw Union Territory),首都是奈比多(Nay Pyi Taw)。

圖1-緬甸地圖(a)位置圖、(b)國家行政區分布圖

緬甸的地形與水系分布如圖2所示,西部若開山脈(Rakhine Yoma),北部喜馬拉雅山脈,東部撣邦高原(Shan Plateau)。境內伊洛瓦底江(Irrawaddy R.)長約2,288公里,是緬甸最長河系,流域面積為420,934平方公里[3][4]。

圖2-緬甸地形與水系分布圖[3]

緬甸氣候約可分為:11月到2月是冬季,3月與4月是夏季,5月到10月是雨季,主要受西南季風影響。年平均降雨量最高的是緬甸南部雨若開邦沿海地區,降雨在2,500~5,500毫米間[5],緬甸年平均降雨量分布如圖3所示。季風降雨通常是從六月起,往南向北方延伸,逐漸遍佈在全國各地,根據官方紀錄6月到8月的月平均雨量都有400毫米以上,9月晚期季風是300毫米以上 [6]。

圖3-緬甸平均年降雨量分布圖[7]

二、孟邦崩塌災情

今(2019)年緬甸季風洪水災害,約從6月下旬開始,7月中旬克欽邦(Kachin State)、若開邦(Rakhine State)和實皆省(Sagaing Region)等地,都遭受了較大的季風雨衝擊,約4萬多人流離失所,而在8月6日左右又發生一波強降雨,引發了更多的洪水災害,伊洛瓦底省(Ayeyarwady Region)、克倫邦(Kayin State)、孟邦及勃固省都接連遭受影響。據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UN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調查,在8月7日到8月9月間,克倫邦和勃固省各有3,300及3,700人流離失所。其中,人員死傷最嚴重的事件,是8月9日當地時間早上8點,發生在孟邦榜鎮Thaphyu Koneh村的崩塌災害。榜鎮是位在孟邦中部直通縣(Thaton District)內的鄉鎮(圖4),面積約974.37平方公里,人口21萬人[8],崩塌災害發照片如圖5所示。

圖4-榜鎮及災害發生位置圖(底圖:修改自Googlemap)

圖5-崩塌發生位置與照片(資料來源: MINU&MYANMAR TIMES)[9][10]

Thaphyu Koneh村的崩塌土石不止沖毀當地建物,還衝擊了載有乘客的車輛,根據官方紀錄截至8月14日已造成72人死亡,建物損毀約30棟,當地建物受損圈繪如圖6所示,紅色虛線為本次崩塌影響範圍,邊坡崩塌範圍約2.67公頃,紅色實線為受損建築物。官方認為造成災害發生的原因是當地連續兩天降雨,累積雨量達766毫米,使得Ma Latt山丘水分飽和,最後導致崩塌發生[9]。在孟邦的其他地方,降雨也造成阿塔揚河( Attayan River)水位高漲,淹沒Kyaikmayaw低窪地區,迫使該地有4726戶家庭、25,000多人撤離家園。根據緬甸氣象水文部門紀錄,孟邦毛淡棉(Mawlamyine)氣象站在8月9日的24小時累積雨量為356毫米,而Kyaikkhami 的24小時的累積雨量是286毫米 [11] 。

圖6-Thaphyu Koneh村建築物損毀圈繪(資料來源:修改自MINU)[10]

三、結語

季風雨一直是導致緬甸發生天然災害的主要原因,而緬甸的洪水及山洪氾濫災害大多發生在6月到10月,也就是季風影響的月份,又以8月的致災機率最高。據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的統計報告,8月6日這波降雨,截至8月11日,在勃固省、克倫邦、馬圭省、曼德勒省 、孟邦 、實皆省、德林達依省與仰光省等8個省邦,迫使8萬人進行撤離避難,其中又以孟邦和勃固省受災最為嚴重。

根據緬甸國防部發布聲明,從6月下旬到8月上旬間,緬甸全國有11個省邦遭受洪水侵襲,受影響人數高達152,031人,其中有145,859人撤離家園,分別在346個營地中進行臨時庇護,光是支援收容的食品與基本生活物資費用,已花費了2.935億緬元(約580萬台幣)[12]。

相關連結/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