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南韓災害事件(6月-8月)

瀏覽次數icon 瀏覽次數

5422

2020年南韓中部地區雨季期間連續降雨55天(6月24日至8月17日),期間又遭受哈格比颱風(HAGUPIT)及薔蜜颱風(JANGMI)侵襲,總計造成38人死亡、12人失蹤、8人受傷(集中在8月上旬)。緊急疏散共14個省市,5,217戶,總計10,775人。公路和橋樑損壞達5,892條,河川潰堤溢堤計有2,694處,水庫和排水路線設施損壞計有2,124處,邊坡崩塌達2,090處等。私人設施包括8,985棟房屋,16,025間溫室,5,745棟倉庫等。 (資料來源:韓國行政安全部8月24日災害通報單)。根據1980年至2019年的統計資料顯示,中部地區雨季最長49天,最短16天,2020年降雨天數已經超過2013年(連續降雨49天)之紀錄。災害後續所帶來的問題探討,包含:氣候異常暴雨增加、四大江建設計畫問題及水壩營運管理、山區太陽能板增設之坡地管理等。

一、氣象概述

6月底韓國梅雨季開始後,因為一直受到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影響,鋒面滯留於韓國地區,從7月初至中下旬,在韓國的中部及南部持續降下大雨。降雨幾乎沒有間斷,85日哈格比颱風及810日薔蜜颱風又接連的侵襲韓國,造成韓國嚴重水患(1)

1、6月底至8月逐週天氣概況

根據韓國氣象觀測資料顯示 711日至810日一個月的累積降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超過600mm以上,首爾附近雨量站有7天的日雨量超過50mm,其中兩天的日雨量達100mm(2)

2、7/11~8/10韓國雨量分布圖與降雨歷線圖

二、災情紀錄

624日雨季開始,韓國各地豪雨災害頻傳:

  • 7月10日南部地區慶尚南道遭遇20年來罕見暴雨,中部地區日降雨量7毫米是20年來單日第6高紀錄。此外,影島區24小時內累計降雨量達250毫米、北港244毫米、南區220毫米、海雲台區143毫米;造成45起道路和建築物淹水災情。
  • 7月14日慶尚南道山清郡的智異山降雨量高達236毫米,其次是全羅北道扶安蝟島228毫米、群山仙遊島5毫米、全州市153.9毫米,多地降雨量達140毫米以上;全羅南道和慶尚南道多處房屋、道路和農田被洪水淹沒。
  • 7月24日暴雨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195人被緊急轉移安置,道路、房屋等289處設施被淹,其中釜山市最多,有162處。京畿道廣州、坡州和加平地區共1000餘户停電。隨降雨區北移,731日忠清南道、全羅北道暴雨。
  • 8月1日哈格比颱風接近,降雨持續豪雨成災,截至811日共造成南部地區蟾津江及洛東江多處堤防潰堤淹水,北部漢江水位高漲,加上八堂壩洩洪,漢江水位暴漲,而漢江大橋當中的奧林匹克大路鐵橋至堂山鐵橋之間也全面封鎖,禁止人車通行,其餘大橋也隨著漢江水位增減,時而關閉、時而通行(3、圖4)

3、漢江水位紀錄資料 (8月1日至8月13日)(資料來源: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00804/1776437.htm)

4、漢江公園三光島災前災後照片(照片來源:https://cb.yna.co.kr/gate/big5/cn.yna.co.kr/view/PYH20200809016800881?section=image/photos  )

據韓國行政安全部824日災害通報單發布統計,自今年624日中部地區進入梅雨季後55天內,共造成38人死亡、12人失蹤、8人受傷(集中在8月上旬)。緊急疏散共14個省市,5,217戶,總計10,775人。公路和橋樑損壞達5,892條,河川潰堤溢堤計有2,694處,水庫和排水路線設施損壞計有2,124處,邊坡崩塌達2,090處等。私人設施包括8,985棟房屋,16,025間溫室,5,745棟倉庫等,釀成該國9年以來最嚴重的水災。死亡的38人中,更有多達30人是死於81日之後的連續暴雨(5、圖6)

5、2020年南韓災害事件時序(災防科技中心彙整)

圖6、災情分布(照片來源: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00804/1776437.htm)

三、災害管理措施

  • 災害預警

根據韓國災害防救法第三章災害訊息與緊急支援中提到「災害管理機構負責人應建立並執行管理預防整備及災害復原之所需的災害訊息系統,系統資料由權責主管機關提供」。另外,公共行政安全部應建立綜合的災難訊息系統,以整合災害訊息。災害訊息系統的建立範圍,操作程序和使用計劃之類的細節,由總統令確定。以此次災害為例,主要由公共行政安全部內中央災害安全對策總部綜整發布預警及災害訊息,坡地災害之權責主管為森林服務處可發布坡地預警之系統(http://sansatai.forest.go.kr/gis/main.do#mhms1),有關河川水位及洪水預警之權責主管機關為國土交通省海事廳,有河川水位預警之系統(http://www.hrfco.go.kr/blank/floodgate.do),(圖7),預警發布各部會依法協助各項作業規定,並由地方政府通知民眾進行後續防災相關事宜。

圖7、洪水災害主要應變組織

  • 臨時收容

此次洪水災害正值新冠肺炎期間,為預防避難期間導致疫情擴散,臨時避難所僅有一出口提供進出,設有體溫量測或熱像儀,並提供口罩和洗手液,盡可能控制收容人數及適當距離,防止一起吃飯,以避免災情擴散(圖8)。

8、收容所設置帳篷(資料來源: https://www.yna.co.kr/view/AKR20200810091700054)

  • 災後復原

洪災後,環境部啟動洪水災害原因調查及復原計畫,除儘速修復被破壞設施外,清運水壩中堆積之垃圾,被列為重點災區之地區,中央將補助地方部分經費以減輕財政負擔,對於受災損失之民眾將提供災害補助、減少或延緩稅收並降低水費及排汙費用,以及計劃農業機械之貸款申請等,協調相關部門採取即時措施滿足居民之需要。另外,有民眾質疑洪水災害是否為大雨期間,大壩突然放水造成宣洩不易而導致災害發生,以及新建壩體是否影響河流流量穩定等問題。因此,韓國環境部亦於災後成立「水壩管理調查委員會」,目的為快速調查雨季期間大壩運行及管理是否適當,例如:排水量、排水時間和期限以及是否通知排水。並啟動〝氣候危機應對洪水對策規劃小組〞,計畫擴大洪水預報點、擴大小型降雨雷達、建立綜合控制中心,並加強與當地居民及組織協商。

四、災後問題探討

洪災較嚴重之區域主要分布於蟾津江和洛東江及其支流沿岸(全羅南道、全羅北道、慶尚南道、慶尚北道),河岸倒塌導致江水漫淹,造成破壞的原因為(1)沙土製成的堤防:洛東江河堤倒塌時水位17.57公尺,計畫洪水位18.57公尺,路堤21.7公尺,但江水沖垮路堤導致江水氾濫成災,路堤是沙子製成的,不敵大水掏刷而崩毀(圖9);(2) 比堤防低的橋:蟾津江金剛橋河堤倒塌是因為周圍的堤壩高於大橋,水沿著橋進入到堤內,逐漸沖刷堤防內部導致堤防倒塌(圖10);(3)橋下的堤防高度突然下降:受災最嚴重的古麗邑地區,因吉雄西水川大堤倒塌,但沿著河堤到西西大橋下,正常高度之堤防降低,成為河水湧入點而造成潰堤。

9、洛東江上游潰決沙製路堤切面(資料來源: https://newstapa.org/article/nEz7T)

圖10、堤防倒塌原因(修改自網路影片)

除了洪災以外,大雨導致山坡地崩塌嚴重,有些崩塌區近年增設太陽能發電設施,也成為此次災害後探討之問題。綜合以上,韓國地區豪雨成災所引發之問題探討包含:氣候異常暴雨增加、四大江(漢江、錦江、隆山江、洛東江)建設計畫問題、水壩營運管理及山區太陽能板增設之坡地管理。

  • 氣候異常暴雨增加

2020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強,西南季風水氣帶通過中國華南、南韓與日本,且梅雨鋒面滯留,造成這些區域異常多雨(11),根據韓國氣象局1980年至2019年統計,歷年韓國的雨季是從6月底到7月底,各地區雨季如下表所示,平均約32天,中部地區最長49天,最短16(1),其中以2006年降雨天數26.7天,累計降雨量699.1mm為最多(12)。而今年從611日至810日之全國降雨量統計已超過過去40年氣候值之140%(13)。未來將面臨持續強降雨所引致之災害。

11、7月份降雨分析圖集

表1、1980年至2019年雨季統計數統計圖

12、1980年至2019年全國降雨累積與降雨天數

圖13、全國降雨累計圖及全國降雨百分率圖(611日至810)

  • 四大江建設計畫問題及水壩營運管理

韓國政府自2008年起推動「四大江治理工程」,於20081229日正式開工,主要工程於2012年完成,共投入14兆韓幣(折合新台幣約400多億)。四大江工程計畫將南韓境內西北部的漢江、西部的錦江、東南部的洛東江及西南部的榮山江等四大流域(14),進行興建水壩,整修河堤等多項建設,包括建造20座新的水壩,加高87座現存的水壩,加高並加固數百公里長的河堤,以及在將近700公里長的河床進行疏濬,向下挖深6米,目的在於穩定供水,調節氣候,防洪抗旱並將四大江河透過管線聯通,進行水調度,並將河岸土地改造為休憩空間。

14、韓國水系分布

然而,此次洪災集中在蟾津江及洛東江及其支流沿岸,蟾津江不在四大工程治理工程中;四大流域建設中,挖深河道有著疏濬的功能,但隱藏目的是建造一條運河,挖掘整個河段成為主要運輸路線,雖降低洪水位,但在暴雨來時,增加的流量,卻無法同步分流至支流,使得支流流量增加氾濫成災;再者,河道上建立多功能橫梁、水壩等,在於控制河流中的水位,兼具有蓄水、確保水量灌溉、生態和控制船舶運行的水位,但事實上當下大雨時,要關上下游的閘門,卻是阻礙了大水宣洩,河流中水位上升,流量加大使得橫梁附近的堤岸潰決,而且韓國雨季也是主要降雨的來源,需要蓄水以供後續灌溉使用,水壩水位調節也成為淹水之關鍵原因,以蟾津江為例,大壩的計畫洪水位為197.7公尺(指可以儲存流入洪水以進行防洪的最高水位),正常滿水位196.5公尺(指可用水之最高水位,如農業用水),洪水極限水位196.5公尺(雨季時關注之水位),因計畫洪水位與洪水極限水位僅差1.2公尺,所以在87日及88日大雨期間,水壩調整水位193.46公尺,比86日低了3公尺,而且實際降雨量超過預測雨量,大壩洩洪水量造成下游淹水的原因之一。

  • 山區太陽能板增設之坡地管理

根據20194月韓國森林服務局調查結果,從2016年起山區的太陽能板安裝面積529公頃(砍了314,528顆樹)20171,435公頃(砍了674,676顆樹)20182,443公頃(砍了1,338,291顆樹),全國總計共砍伐了2,327,495顆樹。2018年對山區破壞的面積為2016年的4.6倍,按地區劃分,以全羅南道山區遭破壞最大為1,025公頃(464,021顆樹),其次是慶尚北道790公頃(604,334顆樹),全羅北道684公頃(193,081顆樹),忠清南道559公頃(352,091顆樹),雖與2017年同年相比,邊坡崩塌略有減少(201794公頃,201856公頃),但2019年卻增加了三倍達到156公頃(15)。在2019年邊坡崩塌增加時,太陽能發電對邊坡破壞的面積卻大大減少,主要原因是201811月韓國森林服務局對「山區管理法實施令」進行修訂,將山區太陽能發電設施的平均坡度從25度降至15度以下。20208月份豪雨期間全國有12座太陽能發電設施發生崩塌,後續政府部門正積極調查太陽能發電設施對坡地崩塌的影響。

圖15、山坡地太陽能發電設施建設

五、結論

極端的降雨型態讓韓國政府重新檢視四大河流工程之效益以及未列入四大河流工程之蟾津江之整治工程,對於久未更新之大壩管理標準亦重新進行審視及訂定符合現今降雨型態之標準。另外,在山坡地管理部分,如何能兼顧太陽能發電設施建造及山坡地安全上得到良好的平衡,值得好好省思。

相關連結/參考文獻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