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印度位於南亞,其人口數高居世界第二。根據世界銀行[1]的統計數據指出,近20年印度人口迅速增長,由2000年10.57億、2010年12.34億至2020年已達13.8億人,約佔世界總人口(2020年77.53億)17.8%。圖1顯示為印度全國行政劃分,共有35個一級行政區,包含:28個邦、6個聯邦屬地以及1個聯邦首都轄區(德里首都)。印度總面積約328萬7,000餘平方公里,南北長3,214公里,東西長2,993公里,是世界面積第七大國。印度地理位置如圖1所示,與阿拉伯海與孟加拉灣相毗鄰,西北部與巴基斯坦接壤,北部與中國、不丹以及尼泊爾接壤,東部則與緬甸接壤。

圖1、印度地理位置與行政區劃分(資料來源:Google地圖)
由於受到喜馬拉雅山(Himalayans)和塔爾沙漠(Thar Desert)的影響,使得印度擁有各種氣候區域,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區,西北部為副熱帶草原及沙漠氣候,喜馬拉雅北部則為高山氣候區。此外,印度氣象局(India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簡稱IMD)定義4種季節:(1)冬季,1月至2月;(2)季風前季節,3月至5月;(3)季風或雨季,6月至9月;(4)季風後季節,10月至12月。根據IMD的2020年氣候總報告資料指出[2],2020年印度全國地區之年平均降雨量為968毫米,為1961年至2010年印度雨季長期平均值(Long Period Average, LPA)880毫米的110%。然而,降雨分配不平均且大多集中在季風前至雨季期間,季風降雨過多,常導致印度發生洪災。

圖3、印度多種天然災害風險圖(資料來源:MHA)